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国际市场股票如何用杠杠杆,链接全球生态。如何贯彻国际化道路?怎样高效链接国际生态?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差异化优势?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在4月9日至10日举办的2025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上,多位上市药企高管与专家从中国药企构建差异化创新优势、破局外部挑战、夯实发展根基等关键方向,提出组合式创新、巧借资本力量、产业升级、长期协作等具有前瞻性与实操性的策略,为中国药企在国际舞台上扬帆远航提供新思路。
融入国际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论坛现场,多位上市药企高管聚焦中国药企国际化新挑战,提出一系列差异化发展策略,包括开展组合式创新、平衡长短期项目、精准布局空白技术、巧借资本力量等,为中国药企的国际化之路照亮方向。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兴利表示,药企想要融入国际市场,需要建立起差异化发展优势。例如,药企可以采取组合式创新的策略。以创新药快跟的模式,保持企业充足的财务收入。同时,布局best-in-class(同类最佳)产品,并投入资源进行源头创新。
以复星医药为例,公司采取产学研“手拉手”模式开展源头创新,让高校参与药品从开发到上市全流程。“高校科研具有科学性优势,企业在临床和市场价值判断上有优势,二者结合可达到顶尖药企开发水平,助力中国药企成为跨国药企。”王兴利说。
“药企要同时布局可以短期盈利的跟随性项目与颠覆性创新项目,敢于在需要长期投入研发的差异化项目上花时间。”东阳光药首席科学家林凯补充。
先声药业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吴奕涵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国际弯道超车举例。他表示,药企应谨慎选择细分赛道或技术路线。不应全面铺开技术赛道,而应聚焦自身优势领域精准布局,借助小核酸药物等新技术突破,实现弯道超车。
如何巧借外力实现创新药领域的快速布局?华润医药首席科学家陈波表示,药企可以借助资本力量,快速夯实自身根基。一方面,药企可以设立产业基金,聚焦早期项目孵化,通过“资金+资源”双轮驱动,加速创新技术转化。另一方面,药企可以通过并购补短板,快速获取核心技术与管线,实现借势超车。
以华润医药为例,公司通过并购昆药、天士力、南格尔等药企,建立起护城河,延长产业链,在创新药领域通过“并购补短板+临床资源协同+商业渠道赋能”破局。
翰森制药首席技术官江山称,许多药企经历了从仿制药走向自研、创新药的过程。国内药企可以运用自研+BD引入的双模式,助力自身快速发展。
破局外部挑战产业升级与国际化协作并行
在关税频繁波动的当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在论坛上,多位专家、药企高管深入剖析现状与挑战,从产业升级、市场拓展模式、研发路径选择等多维度提出策略与见解,为中国药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找准航向。
面对近期的关税波动,与会专家表示,一方面,国际市场在部分药品领域对中国供应链已形成依赖,若相关供应链脱离中国,部分药品价格将面临较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构建起较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在部分细分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凭借国际性价比优势和国内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输出与市场深耕的潜力,吸引了诸多跨国药企到中国‘扫货’,出海项目逐渐增多,跨国公司与中国药企合作的创新药项目也日益增加。”医铭康达联合创始人傅道田称,跨国药企在中国“扫货”是一个趋势,相信未来数年仍有很多空间。同时,国内的医药市场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自身免疫疾病领域、肿瘤领域等。
谈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傅道田表示,药企的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企业和人一样,要不断自我迭代,方可走在时代的前沿。”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平衡国际与国内需求,成为了药企的新课题。王兴利表示,药企首先要找准自己的目标。对于复星医药而言,第一目标是满足国内病人的需求,第二目标是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企业采取并购、收购海外已上市产品,与跨国药企、海外机构共建开发网络等方式,降低研发风险,助力自身发展。
“药企可以聚焦技术输出,即不直接布局海外商业化,而是将创新药管线通过License-out(许可输出)等方式对外合作,借助国际合作伙伴的本地化渠道实现全球覆盖,降低海外运营成本与监管风险。”陈波说。
吴奕涵补充,我国药企可以选择License-out或NewCo(新公司)的方式拓展国际市场,但要区别于单纯技术转让,更注重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全流程协同。
吴奕涵解释,中国药企在出海中要完善国际化协作的能力,将License-out等升级为共同开发,完成从交易到共生的模式升级,深度参与全球研发流程,同步提升技术能力与国际话语权。
打开发展思路夯实根基构建长效机制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中国药企厚积薄发,可以优先进行国际化的准备工作,保持与国际市场的长期有效互动。
“中国药企与海外企业可以形成长期协作关系,中外团队在技术对接、临床开发、监管申报等环节保持同频,确保产品从早期授权到最终上市的连贯推进,确保在技术标准、数据合规、跨文化沟通等方面同平台对话,以长期的全链条协作与能力匹配,提升项目出海的成功率。”吴奕涵说,药企要将项目出海视为“长期婚姻”而非短期交易。
林凯提示,基于国内外市场在治疗需求、支付能力、研发成本、政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药企需在项目开发初期明确市场定位,进而选择疗效创新、制药成本创新等具体研发路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商业价值最大化。
陈波表示,我国药企可以走差异化路径拓展全球市场,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耕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同时,通过收购企业,推进成熟品种的国际化注册,以疗效验证和本地化准入相结合的模式,加快打开海外市场。
江山认为,对于要出海的国内药企,需将质量控制、合规要求等作为国际化布局的底层架构,从源头融入国际标准和合规要求,以实现中外市场的无缝对接股票如何用杠杠杆,使产品出海与技术合作更加顺畅。